医疗器械投资过热的市场分析
从2003年到现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28%,位居医疗行业之首。其快速发展与投资互为推手。特别是进入今年以来,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可以说是风起云涌。
引发这个医疗器械投资热潮原因很多,小结起来,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处于半饥渴状态,内外销两旺。相对药品市场而言,医疗器械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与药品的比例是1:1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是1:1,说明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在需求端存在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另外,目前中国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设备很多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品,现在正处于更新换代的关口。尤其是在当前新药研发周期越来越长的情况下,医疗器械行业因投资相对短平快,而更易受到投资者青睐。
对于出口来说,医疗器械也比药品制剂更容易达到欧美的质量标准。2011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同比劲增57%,就直接证明了医疗器械行业在这方面的优势。
第二,新医改政策倾斜。在新医改中,国家对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分外重视,同时,也希望通过改革逐步改变“以药养医”的困境。同时,国家重视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庞大,会产生巨大的需求,这意味着医疗器械行业存在巨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从去年底开始,以药品降价为主的医疗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改委连续几次下调药品最高零售价且对医药采购模式做出很大的调整,给药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药品生产行业今年上半年利润明显下降。在此情况下,资金在做投资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谨慎,很可能会优先选择进入确定性比较大的医疗器械市场,从而加剧了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的热度。
第三,顺应“十二五”大势促升级。国家目前正在推进制造业升级,医疗器械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受益于国家政策以及上下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目前自行生产的医疗器械多集中于常规性消耗品种的低端市场,CT、核磁共振、PET等高附加值大型设备市场几乎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外资公司垄断。若能实现高端产品的国产化,一方面会降低相关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市场的普及应用。不过,在高端产品的竞争中,国内企业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满怀希望,因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虽然偏低,但同时也可为产业整合与结构调整创造许多机遇。在“十二五”期间,医疗器械行业的并购行为应该不在少数,会给资本带来无穷的想象力。
理由是如此的充分,让人无法否认投资热产生的必然。但多年的观察和经验告诉我们,应适时做一些“凉思考”。
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往往带来新的产能,这些产能多集中于中低端领域,而高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如高端设计、新材料等)还仅是点缀。因此,产能的效率无疑成为问题所在:首先,在供给端是否会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其次,在需求端,虽然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但国家将以怎样的速度来推进对医疗器械的配备目前还不得而知,毕竟这需要财政支付大笔资金;第三,药品市场已经暴露出降价风险,政策性降价风险在医疗器械行业也是同样存在;第四,虽然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出口旺盛,但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很容易被削弱。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既要看到制造业升级和医疗市场扩容的大好机会,又要谨慎调研。在以往很多行业,低水平产能的重复建设已经带来了太多的惨痛教训。投资者还是要把眼光放在创新上,追求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发现投资蓝海,才是正道。